广州绿色金融协会

广州绿色金融协会

银行业探索碳金融按下加速键 你的“个人碳账户”能做什么?

发布日期:2022年10月18日 09:49  

■采写:新快报记者 范昊怡

覆盖绿色出行、线上业务办理、电子缴费、线上交易等

步数每天最多可兑换180点能量,骑共享单车每笔可以获得18点能量,新能源车充电每笔可获得58点能量……近日,广州白领刘先生发现自己经常使用的银行App里新增加了“低碳家园”功能,骑单车、坐地铁、走路甚至使用电子支付都可以纳入低碳行为并转换成绿色能量记录在“个人碳账户”中,绿色能量可以用来兑换植树以及兑换自行车券等。

今年以来,多家银行纷纷试水“个人碳账户”,从应用场景来看,已经覆盖了绿色出行、线上业务办理、电子缴费、线上交易等多个领域。专家表示,银行尝试将个人碳足迹与金融服务挂钩,有助于促进绿色消费的同时,也将进一步丰富金融服务场景;建议逐步完善相关制度安排,建立“个人碳账户”的全国标准,同时出台措施鼓励银行创新支持碳减排的产品和服务。

绿色能量兑换成各种权益 衣食住行全覆盖

“今天步行上班攒下了60个点的绿色能量。”刘先生告诉新快报记者,他正在平安银行推出的“低碳家园”新板块中积攒绿色能量,在这之前,“低碳家园”每登录三天就可以参与抽奖,“之前活动赠送积分,连续登录三天的积分就可以兑换在河北省丰宁县种一棵山樱桃树,我错过了,不过等攒够了16016点绿色能量我也可以种树”,刘先生说,“还挺期待的。”

去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上线运行后,一年多来,“碳账户”俨然成了热潮。相较于“企业碳账户”,“个人碳账户”的市场关注度更高。

什么是“个人碳账户”?“碳账户”是包含碳排放数据采集、碳核算、碳排放等级评价和场景应用等功能在内的碳减排支持体系,能够帮助企业和居民算清“碳账”,提高减排效率和意识。

“低碳家园”就是平安银行探索建立“个人碳账户”的实践。用户在“低碳家园”中积攒绿色能量的方式主要有三类,即低碳出行、数字金融、在线办理业务,共涉及17种具体行为;绿色权益端已上线的内容包括种真树、签到抽奖、步行打卡、小鹏联名卡、助学贷款联名卡等。“区别于互联网推出的‘个人碳账户’,平安银行‘碳账户’运用丰富的零售端金融工具和绿色权益体系来运营。比如,通过单车出行积攒碳减排量和绿色能量,以绿色能量兑换共享单车优惠券,形成绿色流量的闭环。”平安银行战略发展部董事总经理卢乐书说。

除了平安银行外,今年以来,凭借其庞大的用户数量,建设银行、中信银行、浦发银行、日照银行也纷纷探索建立“个人碳账户”体系。在权益奖励方面,除了积分兑换、消费返现等,有银行还尝试根据碳积分将客户进行分级,在授信额度、贷款办理等方面提供差异化的优惠政策等。

“这是金融机构巨大的优势”,广州绿色金融协会秘书长黄志海向新快报记者表示,银行还拥有大量个人用户和信用卡用户,更容易让“个人碳账户”落地,未来,除了提供差异化的贷款产品外,金融机构还可以探索差异化的投资理财、保险等金融产品。

其实,商业银行入局“个人碳账户”业务之前,地方政府层面就已进行了有益尝试。今年年初,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七部门联合印发《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在政策推动下,广东、浙江、北京、上海、四川、河北、湖北等地陆续推出了包括“个人碳账户”在内的碳普惠措施。

其中,广州在2019年正式推出“个人碳账户”,上线全国首个城市碳普惠平台——广州碳普惠平台,平台认证了20多种生活场景减碳量的核算方法,市民可在碳普惠平台上注册,并践行公共交通、节水节电、旧物回收等低碳行为,从而获得碳币(碳积分),购物享受优惠。2020年,广州公交集团羊城通公司与省碳普惠创新发展中心合作,也建立碳普惠平台,通过科学量化的方法计算市民绿色出行减排量并发放碳币(碳积分),可以兑换出行、餐饮、电商等各类权益,累计服务用户超过1500万,发放碳币(碳积分)超8亿个。

互联网企业也相继开发和推广此类产品和服务,今年8月8日,阿里巴巴推出“88碳账户”,接入菜鸟、闲鱼、饿了么、天猫等App的碳积分,涵盖用户吃、穿、用等生活场景。

更贴近金融属性 商业银行纷纷入局“碳账户”

在业内看来,银行试水“碳账户”,在一定程度上也出于自身发展需求。

“商业银行碳账户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客户管理与绿色权益有机结合,是商业与公益并举、实现帕累托改进的创新尝试。”卢乐书认为,将日益增长的低碳客群汇拢到碳账户平台上深度经营,对银行本身也是好事,这是商业和公益的良性结合。

业内专家认为,与地方政府和互联网平台推出的“个人碳账户”相比,银行推出的“个人碳账户”更加贴近金融属性。作为一种金融服务的创新,银行“个人碳账户”将金融服务与用户在碳减排目标下进行的绿色行为连接,有助于引导推动个人消费行为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变的同时,“碳账户”的建设也将成为银行拓展金融服务场景的重要方式。

与此同时,随着全国碳市场的启动,银行面对个人及小微企业的碳普惠金融业务发展明显提速。从客户规模来看,目前各家银行“个人碳账户”用户实现快速增长。数据显示,截至8月31日,“中信碳账户”注册用户数已达到40万,累计在线金融场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200吨。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认为,和“企业碳账户”相比,“个人碳账户”获得个人碳轨迹完全数据的难度较大。“‘个人碳账户’往往需要通过金融数据、出行轨迹等多个方面进行数据互补才能得到完整的结果”,盘和林表示,通过碳积分兑换相应礼品及金融服务权益,并记录用户在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方面产生的碳减排情况,可以让银行更加全面地了解客户生活、消费、出行等各方面“碳轨迹”,并以此帮助银行为消费者提供更为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及服务。

在业内人士看来,多家商业银行在今年开始推出“碳账户”,通过碳积分兑换、个人绿色贷款等激励手段,布局“碳账户”市场、引流客户资源,这也是银行金融资产朝着政策鼓励的绿色金融领域倾斜的重要基础布局。“碳账户”的布局通过前期客户数量与客户信息积累、客户减碳信息收集,为后期碳市场的完善、交易的扩大以及探索推出符合客户需求的绿色金融产品做准备。

可以预期的是,随着银行在“个人碳账户”方面的探索逐渐深入,碳积分的应用也会越来越广泛。“在场景端,我们将继续扩大绿色行为覆盖范围;在权益端,我们会持续丰富公益类、生态保护类、低价值货币类等内容;在用户体验端,持续优化平台体验和加强平台运营,增加用户的获得感,与用户一道践行低碳理念。”卢乐书称。

认识度不高、互不兼容、标准不一……挑战重重

尽管商业银行在个人碳金融产品方面的创新明显加快,不过碳账户现阶段仅在小范围试点,应用场景仍在探索阶段,社会层面普及率较低,“个人碳账户”目前仍处于“叫好不叫座”的境地。

一方面,居民对商业银行“个人碳账户”的认识度不高,另一方面,商业银行用碳积分兑换出行、餐饮、电商等各类权益,属于常见的营销推广手段,较难调动起用户注册和使用的积极性,对个人碳账户也未形成分级差异化服务。

此外,目前商业银行、互联网平台推出的“个人碳账户”,尚需进一步建立完善统一、被认可的标准。此外,碳普惠还面临不同企业和平台之间存在互不兼容、应用场景数据分散、碳减排标准不一、个体减排行为重复计算、激励机制不健全等诸多挑战。

挑战1 各个平台的碳减排计算标准不一

从碳减排计算标准看,新快报记者发现目前各平台推出的减排场景不一样,激励标准也不一样,就“步行”这一绿色行为来说,在支付宝的蚂蚁森林上,步行换能量的日上限为296g,而在平安银行的“低碳家园”上步数每天最多可兑换180点能量。个人碳减排行为标准无法统一,最终导致不同平台之间碳减排数据无法互通。

对此,卢乐书表示,当前政府、监管机构、互联网公司和银行都在分别利用各自优势布局“碳账户”。“头部互联网公司具备场景和用户优势,能够快速将场景铺开;商业银行则是运用丰富的零售端金融工具和个人信用体系将碳的类货币属性做深。一些地方政府则通过标准建立将前面两者衔接,共同向居民碳账户的趋势发展。”

盘和林认为,“个人碳账户”的数据单靠单一平台很难形成,用户只有将自己的碳信用、碳轨迹都授权到同一个平台,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个人碳账户”,从而进一步通过多个平台数据互通,形成碳征信。

在“个人碳账户”中如何界定减碳场景、如何收集用户数据、如何量化计算用户数据,都需要进一步建立完善统一、被认可的标准,也需要建立一套个人碳减排量可评估、可量化价值的体系,才能实现相互通兑。由此,纳入一个具有公信力和数据可信度的第三方平台,让该平台和其他所有数据平台对接尤显关键。黄志海认为,目前打通各平台之间的“个人碳账户”数据仍存在一定难度,“可以从跨界合作开始,比如平台碳账户和金融机构合作,双方数据互认互通,不断融合,也希望像广州数据交易所等政府建设的数据平台多关注‘个人碳账户’,由这类权威性的数据平台来推动‘个人碳账户’数据的收集及互联互通工作。”黄志海说。

挑战2 用户数据安全和隐私问题不容忽视

减排行为的量化计量缺乏行业内的统一标准,减排行为数据收集也可能触及个人隐私问题。“‘个人碳账户’是围绕民众衣、食、住、行等各个生活方面进行全流程、全方位的碳减排记录和核算,用户必须给予授权或者自己上传相关信息,‘碳账户’在进行用户端数据监测时,个人信息数据方面就会涉及泄露、记录过程缺失、无法追溯等安全隐患。”黄志海建议,可以先从比如绿色出行等较为简单的生活行为切入,让用户逐步接受,建立使用信任感,同时可采用区块链等技术进行全流程记录,保证用户数据不被篡改且可以追溯,定期向用户公开相关信息,打消用户的疑虑,同时建议接入广州数据交易所等政府建设的数据平台,保证用户数据安全。

“‘个人碳账户’未来的完善要在法律框架下进行,数据信息的使用要在用户的授权和监督下进行,个人认为建立第三方专业碳征信平台是可行的方案。”盘和林强调。

具体到商业银行层面,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董希淼认为,在数据采集方面,商业银行还应加大对个人消费、企业经营等行为数据的保护,同时建议由政府部门牵头建立碳账户数据互通机制,形成数据互补、场景整合。在数据应用方面,商业银行应纳入用户衣食住行用等多种场景,增加碳积分的使用范围,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向全社会普及碳账户的作用和权益,解决碳账户“叫好不叫座”的问题。

挑战3 个人碳资产攒多了能否换钱?

随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上线运行,企业碳账户相继见诸报端,在此情况下,个人碳账户是否可以像企业碳账户一样转化成个人碳资产并形成交易也备受关注。

“‘碳排放权交易’和‘碳账户’是两个不一样的概念,开通了‘个人碳账户’,并不意味着个人可以随意参与碳排放交易。”黄志海进一步向新快报记者解释道:“目前在碳交易所交易的是企业碳资产,个人碳资产的交易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且‘个人碳账户’涉及的范围广尚未有完善的计算方法,减排量相对企业也非常小,交易价值也比较小,要实现个人碳交易还任重道远。”

假设一人一年减排一吨碳,参考目前全国碳交易市场一吨碳50元左右的价格,即便个人碳资产进入碳市场交易,也只能从交易中获益50元,对个人的激励效益并不大。如何建立倒逼机制,让个人的减排量更值钱,是碳普惠市场面临的主要问题。

此外,有专家表示,提高减碳价值,需要采取多元的激励普惠机制。除了碳市场,还要靠政府、政策、商业机构、环保组织等共同努力。比如“个人碳账号”中的绿色积分,不仅能用于餐馆排号、换取商品折扣等,也可与金融市场对接,转换为银行账户积分,甚至成为个人碳资产、绿色信用的凭证等。


电话:020-83702021
邮箱:gzgfa2020@163.com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广仁路1号广仁大厦1403室
广州市绿色金融协会 . 备案号:粤ICP备2021111744号-1